8月12日,国务院办公厅印发《全国深化“放管服”改革优化营商环境电视电话会议重点任务分工方案》(以下简称《方案》),在24项具体任务中,多项改革涉及医药行业,影响深远。
有人说,“放管服”的改革威力有那么大吗?关键看国家的意图。
国家部署“放管服”深化改革,加快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,就是要激发市场主体活力、增强竞争力、释放国内市场巨大潜力,顶住经济下行压力,保持经济稳定运行,推动高质量发展。
《方案》强调,年底前将落实情况书面报国务院,工作中取得的重大进展、存在的突出问题要及时报告,对不作为乱作为延误改革的要严肃问责。军令状已经发出,那么各地区、各部门终将贯彻落实。
这意味着,包括医药在内的一系列政策或措施将出台,留给行业自我调整的时间和空间已不多。
违法必重罚
国家对医药行业监管态度是,“提高重点监管效能,让严重违法者付出高昂成本”,言下之意就是要重典治乱,给人民以交代。
《方案》指出,对重点领域进行重点监管,特别是对疫苗、药品等涉及到人民生命安全、社会关注度高的领域,要实行全主体、全品种、全链条严格监管。
2019年9月底前,制定出台加强和规范事中事后监管的指导意见,落实放管结合、并重的要求。这意味着,医药行业的监管向高质量发展要求、全覆盖、保障安全的事中事后监管制度迈进。
《方案》明确,建立疫苗生产企业巡查检查制度,实施对全部在产疫苗生产企业全覆盖检查。推行向疫苗生产企业派驻检查员制度。同时,针对中药饮片乱象,开展中药饮片质量专项整治。加强对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和使用试点中标品种的日常监管、产品抽检和不良反应监测,督促企业落实主体责任。
而从正在修订的药品管理法和已经通过的疫苗管理法来看,大幅度提高违法成本已是板上钉钉,接下来,国家相关部门将加快研究建立违法严惩制度、惩罚性赔偿和巨额罚款制度、内部举报人奖励制度。
骗保必严惩
国家多次指出,医保是用来救命的,而不是用来圈钱的。
此次《方案》再次强调,开展打击欺诈骗保专项治理活动,实现对全国定点医疗机构和零售药店监督检查全覆盖,公开曝光欺诈骗保典型案例。
也就是说,靠医保来吸金的时代将要结束,那些靠住院、增加床位来套取医保基金的医疗机构的日子不好过了,那些靠骗取医保基金的零售药店的日子也不好过了。
为了让更多患者受惠,《方案》明确了扩大异地就医结算范围的时间点:2019年底前,基本实现异地就医患者在定点医院住院持卡看病、即时结算,2020年底前,基本实现符合条件的跨省异地就医患者在所有定点医院能直接结算。
同时,大力发展“互联网+医疗”服务,引导鼓励更多社会资本进入服务业。2020年底前,落实互联网诊疗和互联网医院管理相关政策,推动二级以上医院普遍提供分时段预约诊疗、诊间结算、移动支付等服务。
届时,国家将有效增加包括医疗、医药在内的公共服务供给,提高供给质量,更好满足人民群众需求。
智慧化监管
《方案》要求,2019年底前,首批推动10种高频电子证照全国标准化应用和互信互认,推动100项以上政务服务事项在各省(区、市)内和跨省(区、市)实现“一网通办”。
依托国家“互联网+监管”等系统,有效整合公共信用信息、市场信用信息、投诉举报信息和互联网及第三方相关信息,充分运用大数据、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,加快实现信用监管数据可比对、过程可追溯、问题可监测。
这意味着,国家持续推进“互联网+”技术在政务监管工作中的运用。业界看来,当前医药供应链各个环节将打通,工商、物流、营销、监管等走向协同,首营电子资料交换平台001PT.COM等实力强大的第三方服务平台得到进一步运用。
据了解,001平台由深圳恒合与中国移动CA中心研发,不仅与第三方征信系统比对,确保用户身份的真实性,而且长期为用户直接办理UKey,电子签章并加时间戳,数据海量、永久储存、全国通用,全程留痕可追溯,帮助医药行业降低成本、提高质量,推动监管部门加快智能化监管进程。
当前,摆在医药行业面前的有两个基本事实:一个是药品价格要降到底,一个是违法成本大幅提高。国家正在用行动告诉人们,建设“健康中国”的决心。